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是科學界擔憂系統性殺蟲劑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影響而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最終的科學視野促使政策的決定。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於 2012 年在韓國濟州島集會,發表了 IUCN Resolution WCC-2012-Res-137 規範了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 (TFSP, Task Force on Systemic Pesticides) 的宗旨:結合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物種續存委員會(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 和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 IUCN Commission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CEM) ,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對系統殺蟲劑的影響提供全面性的科學回顧。

「為了針對系統性殺蟲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出完整全面且客觀的科學觀點,並根據這次回顧的結果對風險管理流程提出必要的建議,政府在批准新農藥或是其他相關事件時應該考慮到決策、政策制定、和社會等層面.」

此專案團隊採用科學方法來促進更確實、有證據依據的決策。所採用的方法是根據綜合評估 (Integrated Assessment (IA)),提供與政策相關但是不以政策規定為依歸的資訊作為當前議題的主要考量。此囊括多項科學領域的國際團隊在過去五年來發表了 1,121 篇經同儕評審的研究報告,業界贊助的研究也包括在內。所有 TFSP 的發表都有經過標準科學同儕評審的約束。

歷史

在2009年,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歐洲科學家因擔憂歐洲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數量快速減低的狀況下聚集在一起。

他們的目的是考量 1950 年代到現在物種大量減少的各種原因,包括因農業快速發展擴張而減少自然棲地、大量使用殺蟲劑及除草劑、道路和機動交通的快速增加、氣候變遷、大陸的夜間光害問題、還有現在化所帶來其他類型的污染和緊迫。

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利用一系列的紀錄和數據庫,科學家們發現從 1990 年開始,大多數的物種數量衰退開始加劇,從西歐開始,再來是東歐和南歐,不同科、屬、種的節肢動物數目都呈現大規模的衰退。此外,這些衰退與其他食蟲性鳥類,如燕子、麻雀、伯勞鳥等鳥類數目減少同時發生。

在沒有任何假設前提下,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和大量田間觀察及廣泛環境證據,該團隊指出在 1990 年代引入的新一代殺蟲劑,具持久性且系統性神經毒性的類尼古丁殺蟲劑,可能是造成物種數量急遽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此考量下成立了 TFSP。